春雷惊蛰,满城烟雨

轻雷隐隐初惊蛰,一场接着一场的春风细雨,浸润蛰居了整个冬季的泥土,揭开万物生机的序幕。 惊蛰的蛰是藏,“虫土闭而蛰,鱼渊潜而处藏”,藏是为“存身”,藏是静,所以,《说文》解释“蛰”是藏,《尔雅》解释“蛰”是静,动物们探头探脑怯生生出来了,也到了花开的的时候了,等待花开的声音是寂静的,特别喜欢这种安静静待花开的意境。 蛰字是由执与虫的组合,这个执包含两层意思: 第一层,天地关系而言,是拘系,这就是马王堆帛书中“正名修刑,执虫不出”的意思。 另一层,生物包括我们人类自身而言,是守持,守持才能护生、存生,这也是生存之本。 所以,守持的概念对于生命而言非常重要,也是人格的精华所依。 《中庸》中说: “诚之者,择善而固执之者也。” 没有执着,精诚何有? 这样来理解“蛰”字才有意思。 以干支纪年,古人称岁在辰为“执徐”。 这个“执徐”其实也是对“惊蛰”的解释——执为蛰,徐为舒,舒是蛰物皆敷舒而出。 古人是一直注意天地关系的,天人合一顺其自然,这个“敷舒”的“敷”是施予,在被大自然施予的前提下舒展。 东风吹来,大地解冻,春雨如膏,都是施予。 这样来理解“启蛰”或“惊蛰”,是有深意和感触的。 此前,动物入冬藏伏土中,不饮不食,称为“蛰”; 到了“惊蛰节”,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,称为“惊”。 故惊蛰时,蛰虫惊醒,天气转暖,渐有春雷,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。 惊蛰,二月节。 《夏小正》曰: 正月启蛰,言发蛰也。 万物出乎震,震为雷,故曰惊蛰。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。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|阳升而萌,雨足而华。 桃令以作,粲然而花华。 桃始华【《吕氏春秋》作桃李华】。 桃,果名,花色红,是月始开。 二候仓庚鸣|仓庚乃黄鹂,鸟出而鸣啼,春暖花开之庆也。 仓庚鸣,庚亦作鹒,黄鹂也。 诗所谓‘有鸣仓庚’是也。 《章龟经》曰: 仓,清也; 庚,新也; 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,故名。 三候鹰化为鸠 |鹰化为鸠,鹰翔于空,觅食而鸣,如鸠为食,类鸠也。 鹰化为鸠。 鹰,鸷鸟也,鹞鹯之属。 鸠,即今之布谷,《章龟经》曰: 仲春之时,林木茂盛,口啄尚柔,不能捕鸟,瞪目忍饥如痴而化,故名曰鸤鸠。 农谚有云: “到了惊蛰节,耕地不能歇”,南方开始犁地耕田,北方的小麦则已开始返青拔节。 此时的田野阡陌,处处可见弓背弯腰、辛勤劳作的农民,他们高歌吆喝,忘却疲劳,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泥染衣腿,是他们最大的欣慰。 惊蛰养生 《黄帝内经》曰: “春三月,此谓发陈。 天地俱生,万物以荣。 夜卧早行,广步于庭,披发缓行,以便生志。” 其意是,春季万物复苏,应该晚睡早起,散步缓行,可以使精神愉悦、身体健康。 这概括了惊蛰养生在起居方面的基点要点。 惊蛰天气明显变暖,饮食应清温平淡,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,如春笋、菠菜、芹菜、鸡、蛋、牛奶等,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。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,是春暖花开的季节,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。 从饮食方面来看,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,助益脾气,令五脏和平。 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、维生素的清淡食物,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。

梧桐叶上三更雨,点滴到天明!

前言:古诗词里的,常被倾注了极其微妙而复杂的感情。凤栖梧桐是高洁的,梧桐共老是坚贞的,秋雨梧桐是凄凉的,缺月疏桐是寂寥的。梧桐让人高远,而高远的诗人们也常常借梧桐让自己的感情肆意流泻,生发出无尽的诗情。

 《更漏子·玉炉香》

唐 温庭筠 玉炉香,红蜡泪,偏照画堂秋思。 眉翠薄,鬓云残,夜长衾枕寒。 梧桐树,三更雨,不道离情正苦。 一叶叶,一声声,空阶滴到明。 秋夜无眠,身受别离之苦,通过雨滴梧桐让离愁别绪充满了感染力。

 《相见欢·无言独上西楼》

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。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 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。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。 “寂寞梧桐”,既写一钩残月之下,梧桐深院锁清秋的凄凉之景,也表达出词人故国沦亡之后的相思情切。

 《踏莎行·碧海无波》

宋 晏殊 碧海无波,瑶台有路。 思量便合双飞去。 当时轻别意中人,山长水远知何处。 绮席凝尘,香闺掩雾。 红笺小字凭谁附。 高楼目尽欲黄昏,梧桐叶上萧萧雨。 全词从内心的懊悔和近痴的行动来表现深情,风格深婉含蓄,不脱大晏词风,而结笔蕴藉,神韵高远,堪称佳作。

 《行香子·秋与》

宋 苏轼 昨夜霜风,先入梧桐, 浑无处、回避衰容。 问公何事,不语书空。 但一回醉,一回病,一回慵。 朝来庭下,飞英如霰, 似无言、有意伤侬。 都将万事,付与千钟。 任酒花白,眼花乱,烛花红。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晚年,属悲秋之作,时光易逝、老年无奈,悲凉凄婉的情感让人倍觉沉郁缠绵。

 《鹧鸪天·重过阊门万事非》

宋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,同来何事不同归? 梧桐半死清霜后,头白鸳鸯失伴飞。 原上草,露初晞。旧栖新垅两依依。 空床卧听南窗雨,谁复挑灯夜补衣? 痛悼亡妻的自己恰如半死梧桐飘零,满腹辛酸无处倾诉,让这首词情真意切、语深辞美、哀伤动人。

 《行香子·七夕》

宋 李清照 草际鸣蛩,惊落梧桐, 正人间、天上愁浓。 云阶月地,关锁千重。 纵浮槎来,浮槎去,不相逢。 星桥鹊驾,经年才见, 想离情、别恨难穷。 牵牛织女,莫是离中。 甚霎儿晴,霎儿雨,霎儿风。 这首双调小令,托事言情,描述的是牛郎织女的悲剧故事,表达的是自己郁积于内的离愁别恨。

 《鹧鸪天·一点残红欲尽时》

宋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,乍凉秋气满屏帏。 梧桐叶上三更雨,叶叶声声是别离。 调宝瑟,拨金猊,那时同唱鹧鸪词。 如今风雨西楼夜,不听清歌也泪垂。 这首词情景相生,清丽婉曲。以今昔对比、悲喜交杂、委婉曲折而又缠绵含蓄的手法写了雨夜怀人的别情。

 《解连环·暮檐凉薄》

宋 吴文英 暮檐凉薄,疑清风动竹,故人来邈。渐夜久、闲引流萤,弄微照素怀,暗呈纤白。梦远双成,凤笙杳、玉绳西落。掩綀帷倦入,又惹旧愁,汗香阑角。 银瓶恨沉断索,叹梧桐未秋,露井先觉。抱素影、明月空闲,早尘损丹青,楚山依约。翠冷红衰,怕惊起、西池鱼跃。记湘娥、绛绡暗解,褪花坠萼。 这首词以非现实的梦幻般的情境,表现对往事的思念,复杂难言的情感在这如梦似幻中让人倍加伤痛。